民建重庆市委会:开拓“重庆造”消费品市场空间

作者:参政议政处    来源:参政议政处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1-26

1月19日下午,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会上,市政协委员、民建市委会专职副主委刘伟代表重庆民建作题为《开拓“重庆造”消费品市场空间》的大会发言。发言全文如下:

 

 

 

开拓“重庆造”消费品市场空间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重庆继续谱写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篇章的一年。胡市长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工作客观务实,分析形势科学理性,谋划未来稳中求进,充分展示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体现了新时代人民政府为人民的责任担当。《报告》庄严宣布,“全市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经济发展保持良好态势,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鼓舞了全市人民坚韧不拔、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勇气,更加坚定了干部群众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力量、拼搏实干、开拓进取的理想和信念。

过去一年,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目标,着力实施“渝货精品”工程,“重庆造”消费品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抓住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契机,实施国际消费载体提质等‘十大工程’,深化‘巴渝新消费’八大行动,巩固消费回暖势头”,并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品种品质品牌建设的务实举措,为我市在推进双循环格局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推动重庆消费品工业高质量发展、让“重庆造”消费品大踏步走向世界指明了未来发展方向。当前,“重庆造”消费品主要存在以下短板和不足:一是名优品牌不响,二是能量级别不高,三是政策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升“重庆造”能级量级。一是做大市场主体。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市场环境,吸引更多大大小小、各门各类的消费品制造个体和企业落户我市,培育单项冠军企业。二是做靓重点产业。“一盒精品烟,一瓶文化酒,一袋养生茶,一碟开胃菜,一包麻辣料,一桶健康油,一杯放心奶,一套美家居,一张生态纸,一身潮流服”是我市确定的十类产业符号和拳头产品,需进一步加大资金、智改等扶持力度,加快形成规模效应,增加企业技术中心、智能工厂、绿色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培育领军型企业。三是做强产业链条。发挥市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作用,加快创新驱动,进一步补链强链。抓好优质原材料供给保障,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质效。

(二)打造“重庆造”特色品牌。一是注重“品牌建设”。把打造重庆本土特色品牌放在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位置。注重产品原材料供给,从提升产品品质加强品牌建设;注重产品设计,通过提升个性化需求加强品牌建设;注重产品标准的研发制定,通过提升影响力加强品牌建设;注重引进检验检测机构,通过提升便捷度加强品牌建设;注重龙头品牌体验推广,通过提高知名度加强品牌建设。二是彰显“重庆特色”。在全市消费品工业重点培育的110个品牌试点示范项目中,筛选出具有历史传承、非遗文化、地理商标,能够体现重庆特色且已经具有产业基础的企业品牌进行重点宣传和培育,形成梯次,壮大规模。三是丰富“重庆味道”。聚焦产品品质、文化魅力、消费习性,让“重庆造”的味道既要体现舌尖上的“麻辣鲜香”,更要绽放重庆人的时代风采,让消费者吃得放心、用得舒心,不断提升消费者对重庆消费品品牌的认可度、忠诚度,让“耿直、豪爽、放心”的重庆味道更加得到消费者的青睐。

(三)优化“重庆造”服务生态。一是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渝快办”平台功能,让企业多跑市场、少跑部门。研究设立消费品工业绿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优化特色消费品工业政策和创新驱动支持力度,加快推进“免申即享协同办理”,让惠企政策更精准、更便捷。优化“双随机、一公开”,严厉打击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二是加强平台建设。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规划建设一批消费品工业集群。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开展更多涉外业务知识培训和服务,抓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搭建展示宣传平台,大力开展会展服务、举办产业论坛、开展技能竞技、品质评选等活动,讲好重庆“品牌故事”。三是强化人才队伍。建立消费品领域咨询专家库,培育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研发人才、创意设计人才,形成支撑重庆消费品工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强大人力资源体系。


上一条: [ 履职看成效 | 民建重庆市委会:建立完善长效机制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后一条: [ 致重庆民建全体会员的一封信 ]

[打印]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