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手艺焕发新生机 一针一线织就锦绣人生 ——记民建会员、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孟隆引

作者:陈美西 王干    来源:江北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3-4-25

一头干练的灰白色短发,印花牛仔衣搭配休闲运动鞋,民建会员、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江北蜀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孟隆引,与传统刺绣人的形象大相径庭。

从创意的维度来说,她是行业革新者。其作品针法细腻,构思巧妙,善与现代艺术创新融合,开发出了众多现代作品,让“老手艺”链接新生活。

从传承的维度来说,她又是个守旧人。拾针捻彩间,用半生热爱织就蜀绣之美,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传承千年技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孟隆引数十年如一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新与旧、快与慢的辩证课题,更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搭建非遗传承的平台,完善相关职业教育体系……让古老蜀绣焕发新生。

 

新与旧的平衡

用现代审美织就蜀绣故事

 

把春天穿在身上,是一种什么体验?

今年三月,重庆中央公园的玉兰开得风姿绰约。不久前,孟隆引在观看朋友拍摄的玉兰照片时突然萌发灵感,将玉兰花线条通过刺绣勾勒在布料上,制成旗袍推广到市场。每件旗袍比传统满绣方式可节约半个月的制作时间。

“蜀绣图案和灵感取材于生活细节,不仅可以运用到高定服装中,还可以做成家居软装,融合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孟隆引说。

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孟隆引是这项市级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在重庆市江北区鱼嘴镇文化活动中心,有一间不起眼的工作室,却是工艺美术大师孟隆引和学员们的创作基地,在这里,不断诞生出一件件华美的刺绣珍品,年产值近百万元。

孟隆引从事刺绣技艺工作20多年,在过去的工作中,她与其他手工艺人交流发现,非遗传承的现状令人担忧。尤其是从主观上来说,绝大多数艺人年纪较长,缺乏创新进取之心、彼此封闭缺乏交流、没有有效的营销手段。

如何破题?“要用现代审美去织就蜀绣,才能让蜀绣紧随时代脚步,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随着国家、群众和社会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加强,孟隆引认识到,活化创新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她将传统刺绣以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商品推向消费品市场,同时将基础教学推广到社会,以商业公益体验课程、校园特色课程等形式将传统技艺送进社区学校,使刺绣工艺技能掌握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利用实体门店,孟隆引摸清市场需求和门路,新开发了蜀绣元素的茶席、杯垫、手机壳、手提包、丝巾、挂坠、扇子等产品,让蜀绣走进市场。利用授课平台,孟隆引将蜀绣技艺引入四川美术学院,结合当代审美,带领学生开发受到消费者喜爱的商业衍生品,让蜀绣走进校园。通过广泛实践和应用,孟隆引还攻克技术难关,将蜀绣技艺与唐卡制作有机结合,大胆创新创作宣纸刺绣技艺,获国内外好评……

“传统蜀绣产品有局限性,只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对此,孟隆引总结道。

 

快与慢的取舍

以“慢工细活”带动长效增收

 

做慢工,和“找快钱”,看似一个悖论,实则反映了个人追求和取舍。

在孟隆引的工作室和课堂,绣娘们一针一线,仔细规划图案,来不得半点急躁——一件精品动辄数月,有的甚至会花费数年时间。与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相比,这里的时间仿佛走得很慢。

残疾人王焱的动作比其他人的还要更慢一点,但她从不叫苦。2022年,跟随孟隆引学习刺绣后,她成为了一名专业绣娘,“接单”能力丝毫不比正常人差,如今每月利用空闲时间做工,能收入上千元。

2022年7月,孟隆引作为江北区残疾人非遗培训基地负责人为30名刺绣初级人员授课,帮助更多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实现灵活就业,王焱就是在这时与蜀绣结缘的。

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孟隆引和学员们建立了深厚感情,又在工作室继续免费授课,带着王焱和其他身残志坚的学员找订单、跑市场。

明明可以自己“找快钱”,却要带着姐妹“做慢工”,孟隆引有着自己的考量。

“非遗的核心就是技艺,需要人来做。”作为非遗传承人,如何让这项传统老手艺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并且赋予新生命?孟隆引始终认为这是自己肩上的一项重要使命。

“我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帮助女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创新创业,刺绣是一个很好的门路。”孟隆引说。

培养传承人和刺绣一样,需要耐心和时间。这些年来,她到单位,社区、学校免费授课。学员已达到两千余人,不少人完成学业后,自己也成了老师。

家庭主妇戴光兰是一个二孩妈妈,曾沉浸在小家庭中找不到人生方向。参加完蜀绣培训班后,她应邀到鱼嘴实验小学成为了非遗进校园的选修课老师。这让两个孩子倍感骄傲:“同学们都特别羡慕我们有一个会刺绣的妈妈,怎么也没想到,我们还能一起上课!”

2021年,孟隆引带领的项目团队,进入第二届中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100强。疫情期间,她执行的“江巧家”女性成长营项目,录制教程、开发网课,给学员们免费邮寄材料包,教大家就地取材开展创作……

蜀绣不仅为学员带来收入动力,更带来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美、创造美的机会。

 

冷与热的嬗变

让古老技艺受到当代追捧

 

这些年,随着蜀绣的推广,孟隆引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正在从冷变热。

她深刻记得,2006年,在参加文旅推荐活动时,自己将几幅蜀绣作品带到现场,没想到,大部分观众都对其不甚了解。“这是什么?是十字绣吗?”观众的提问,给了孟隆引巨大的触动,坚定了她推广蜀绣的决心。

十几年过去,蜀绣,这项几度面临没落的古老技艺,终于站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2019年,孟隆引和团队应邀入驻重庆市文旅委开发的本土购物APP-山城通购物平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体验式消费需求服务。

2020年3月,在孟隆引的积极奔走和江北区鱼嘴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北蜀绣大学生见习基地暨综合工艺体验空间经过两年筹划,终于正式投用。

同年,蜀绣作为定制纪念品,被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重庆)长江上游城市花卉艺术博览的客人,带到世界各地。

社会的认可、市场的升温,让孟隆引倍感欣慰。但她说,自己肩上的担子还没有变轻。

作为一名民建会员,孟隆引一直积极参政议政,提升履职能力。职业教育和非遗产业化,就是她最关心的话题,

“职业学校具有零距离服务农民的天然优势。”孟隆引建议,由教育、人力资源等主管部门共建职业院校教师资源库,引导各级工艺美术大师、技术能手、技能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首席技师等“偏才”“专才”参与职业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教学活动,丰富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2022年,她以此为基础,参与调研的《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成为民建中央重点调研专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

孟隆引说,接下来自己还将充分调动群众力量和社会资源,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断拓宽眼界,努力学习,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让非遗更接地气,更有灵气,飞入更多寻常百姓家。


上一条: [ 点赞!民建会员企业捐赠2台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助力健康江津建设 ]
后一条: [ 民建会员郑维山担任重庆市南岸区龙门浩街道作家协会主席 ]

[打印]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