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会员孟隆引:匠心传承“指尖上的芭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对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至关重要。
江北区目前共有市级非遗传人7人,区级非遗传人55人。这些匠人数十年如一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好新与旧、快与慢的辩证课题,积极投身社会服务,搭建非遗传承平台,完善相关职业教育体系……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生。
再见孟隆引,还是一样的热情爽朗,不同的是,更多了一份沉稳,她现在的身份,不仅是非遗大师,更是一位“师傅”。作为民建会员、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江北蜀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重庆市首批技术能手、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三八红旗手,孟隆引现在的任务更多的是放在创新与传承之上。
立精进之路永无止境
因为自幼受家中长辈影响,喜欢刺绣,不到五岁的孟隆引就起针绣画。工作以后,几经波折,她最终还是遵从内心专注于刺绣这条道路。
她遍访巴渝两地名师,师从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郝淑萍老师,熟练掌握双面异型异色绣,双面立体绣等各种蜀绣绝技。
通过一根绣花针,她一直探索着蜀绣的新思路,她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将传统工艺不断改进,让更多人走近这项传统工艺。
她独创了素描绣,其作品《达芬奇自画像》被北京市文旅部门收藏;之后又大胆地将蜀绣技艺与唐卡制作结合起来。唐卡的色彩选配和蜀绣的丝线色泽,很不一样。丝线色泽淡雅,而唐卡色泽浓厚。以唐卡为内容的刺绣,要突破常规蜀绣的配色范围和方式。通过反复调试,几百种颜色混搭配合,她终于成功了。单面绣《白度母》获第八届中国(重庆)工艺品、旅游商品及家居用品交易会金奖。
随着技艺日渐熟稔,她开始挑战自己。宣纸,是中国传统文房四宝,如果将之与刺绣结合,将会出现怎样的效果?
孟隆引为自己的这个想法暗自激动。然而宣纸上绣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需要极高的技巧和耐性。宣纸薄透,入针要巧劲,稍有不慎就撕扯破裂。多次尝试,她发现只有用正常丝线三十二分之一粗细的丝线,才能在薄如羽翼的宣纸上来回穿梭。这线细到分线时被风一吹,就再无踪迹。
为了磨练自己的技艺,孟隆引一坐就是一天。在放大镜下刻画细节,手稳心沉。每针都要精准,力度更要控制。凭着对蜀绣的一腔热爱,她成功地开创了宣纸绣这一独门绝技。
破用现代审美织就老手艺
孟隆引潜心钻研技艺,但她也并非一心不闻窗外事。2006年,参加一次文旅推荐活动,她带上自己的作品前往,大部分观众却对蜀绣一无所知。“这是什么?十字绣吗?”观众的疑惑,给她带来巨大的触动,也坚定了她推广蜀绣的决心。
如何破题?“用现代审美去织就蜀绣,让蜀绣焕发新的生命力。活化创新是当务之急。”
近年来,她尝试将传统刺绣以更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商品形式推出,通过实体门店,她逐步摸清市场需求和门路,开发出带有蜀绣元素的胸针、茶席、杯垫、手机壳、手提包、丝巾、挂坠、扇子等产品,让蜀绣走进市场。
同时她还将基础教学推广到社会,以商业公益体验课程、校园特色课程等形式将传统技艺送进社区、学校,使刺绣工艺技能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利用授课平台,她还将蜀绣技艺引入四川美术学院,结合当代审美,带领学生开发大众喜爱的商业衍生品,让蜀绣走得更远更好。
“传统蜀绣产品有局限性,只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才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孟隆引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无私分享给身边的手艺匠人,帮助他们一起创新和传承。
继一条新时代传承的新路径
“非遗的核心就是技艺,传承需要的是落实到人。”孟隆引在传承的路上,把对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重要使命。
培养传承人和刺绣一样,需要耐心和时间。这些年来,她到单位、社区、学校免费授课。学员已达到两千余人,不少人完成学业后,自己也成了老师。
2020年3月,在孟隆引的积极奔走和鱼嘴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江北蜀绣大学生见习基地暨综合工艺体验空间经过两年筹划,终于正式投用。
在这里,孟隆引带领更多的人走进蜀绣的大门,将传承与产业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新时代传承的新路径。
家庭主妇戴光兰是一个二孩妈妈,多年在家带娃。因为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想要重新就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参加了孟隆引的蜀绣培训班。很快,她就发掘出自己在这一方面的天赋。因为技术出众,她应邀成为鱼嘴实验小学“非遗进校园”的选修课老师。这让她的两个孩子备感骄傲:“同学们特别羡慕我们有一个会刺绣的妈妈!还是我们的老师!”
2021年,孟隆引带领的项目团队,进入第二届中国妇女手工创新创业大赛100强。疫情期间,她执行的“江巧家”女性成长营项目,录制教程、开发网课,给学员们免费邮寄材料包,教大家就地取材开展创作……蜀绣不仅为学员带来收入动力,更带来了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美、创造美的机会。
孟隆引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帮助女性、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创新创业,而刺绣是一门很好的路子。
2022年7月,孟隆引作为江北区残疾人非遗培训基地负责人为30名刺绣初级人员授课,帮助更多妇女、残疾人等群体实现灵活就业。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结束后,孟隆引和学员们建立了深厚感情,又在工作室继续免费授课,带着学员们找订单、跑市场。
如今,鱼嘴镇这间曾经不起眼的工作室,已经成为孟隆引和学员们的创作基地,在这里,不断诞生出一件件华美的刺绣珍品,年产值近百万元。
虽然日程安排非常紧张,孟隆引还是抽出时间在载英学校和鸿恩寺实验学校开设了蜀绣的课外兴趣班。她觉得,“传统文化的魅力会在不经意间释放出来,感染人、影响人。”
不久前,孟隆引走进江北区退役军人创业创新集群中心,带领一批非遗传承人,为退役军人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产业发展趋势,为退役军人和有志从事非遗保护工作的各界人士搭建一座集教学、研发、经营合作、生产制作、销售一体的平台。让非遗在助力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同时,使江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江北区对于非遗文化传承发展也愈发重视。为我们非遗匠人搭建和提供了很多优秀的平台和展示机会。”不久前,孟隆引就应邀参加了多个颇具影响力的活动,包括在“感知重庆·渝味传五洲江北专场”惊艳亮相,在区文化旅游委和区文管所非保中心举办的“非遗购物节”上一展风采。
下一步,孟隆引说,她将更注重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制作技能等系统教学,开展面向社会公益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同时,挖掘和研发非遗项目产品以契合当代人对美好文化产品的需求,让项目和产品创新性转化,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并依托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产业平台。
上一条: [ “花桥有光,同心阅读”主题读书活动暨蒋毅长篇新作《花桥》分享会在江北举行 ] |
后一条: [ 洪水无情 人间有爱 涪陵民建会员彭荣贵支援河北抗洪救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