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人在“文物四普”田野征程中绽放光彩
当下,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正热火朝天地进行。重庆市大足区坐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其境内文物数量众多。为能明晰文物家底,大足区组建了文物普查野外实地调查工作队,而在此队伍之中,有一位年轻的民建人身影闪耀。她手持镰刀斩除杂草,于山间探寻隐匿的文物;划着小船穿越千山万水,精准锁定文物所在之处。
这位民建会员名为王茂莎,是一位毕业于艺术设计专业的90后。2021年11月踏入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王茂莎不仅深深钟情于大足石刻,更深刻意识到大足石刻保护、传承与利用的重大意义。
2022年的夏日,王茂莎首度投身于田野考古的行列。期间,一位长期在田野奔波的工作者对她说:“诸多工作可于室内施行,前人亦留存丰富资料,那我们为何还要走向田野?只因要用我们的眼睛去瞧一瞧它究竟为何模样,用我们的脚去踏一踏前人走过的路。”
此言,令王茂莎对“走向田野”心生期待。于她而言,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乃是一项极为浪漫且酷炫的工作。王茂莎介绍道:“我主要负责野外拍摄与绘图,此前从未涉足文物普查工作,一直以为要普查的文物如宝顶山石刻和北山石刻那般保存完好。但在实地普查工作中,从规模较小的兴隆庵摩崖造像,到保存尚好且有人居住的徐家大院,还有仅为一块狭窄石板却至今仍用于生活生产的悠远桥……至此我才意识到,国宝竟穿越时空存在于我们身旁,它们一直都在见证这片土地上真实而鲜活灿烂的岁月。而我的使命便是看见它们、记录它们,看似简单,实则并非易事。”
记得7月初,王茂莎与队员们来到大足区高坪镇瓦店村,当天要走访的文物点颇多,李家坡黄氏墓群便是其中之一。那几日酷热难耐,他们身着长袖长裤,还扛着相机、无人机、砍刀等工具,没走几步便浑身湿透。在当地村民的引领下,他们来到一处山湾,四周树木繁茂、杂草丛生,全然看不到前方的路,更别提李家坡黄氏墓群了。由于时间久远,村民一时也记不清具体位置。黄氏墓群会不会就在这里,只是被肆意疯长的杂草掩盖住了?于是,王茂莎和队员们挥舞起砍刀,清除附近土坡上的杂草和树枝,耗时近一个小时,依旧毫无收获。会不会就在前面一点?当王茂莎挥动砍刀向前面“挺进”时,队长决定为不耽误后续行程,先放弃寻找李家坡黄氏墓群,按照计划前往下一处文物点。临走时,王茂莎内心满是不甘。
过了一日,瓦店村的所有文物点他们都走访完毕,只剩下李家坡黄氏墓群了。为找到这处文物,他们此次做足了准备,不仅增加了队员,还请来好几个熟悉村里情况的村民。此行务必成功,绝不能留下遗憾。太阳炙烤着大地,阳光透过树木洒落下来,照在皮肤上火辣辣地疼。他们再度来到那处山湾,对于文物的具体地点,几个老乡说法不一,有老乡提出还要往山湾下的一条小路去。于是,他们穿过小路,终于找到了长满杂草的李家坡黄氏墓群。那一刻,王茂莎激动得手舞足蹈。
队员们认真做好野外实地调查的每一项工作,如定位、拍照、测量、比对等。丹凤山罗氏墓群是一个遍布山坡的家族墓群,点散且障碍较多,第一组组长邓启兵说:“既然来了就要做好,不留遗憾,或许很多年以后受各种因素影响,它们就不存在了,今天我们多做的一个动作就是以后五普六普的珍贵资料。”
让王茂莎对文物普查工作的紧迫性有直观认识的,是在对中敖镇水下文物的普查工作中。那天,带路的人是在那里生活了几十年的船长,船行至中敖水库中央时,他坚定地说:“张家湾墓群就在这个位置!”船长从小住在附近,他对这块区域各个点的位置了如指掌,对他来说可能只是走过无数遍回家和工作路上形成的肌肉记忆,但却是文物依旧在这里的见证。
由于修建上游水库,像张家湾墓群这样被淹没在水下的文物在长源村有好几处,包括十王殿墓群、狮子崖坡墓地、三宝寺摩崖造像、杨家坟山坡墓群等。船长的话语中透露出他对文物保护的强烈渴望。原来,不光是专班的工作人员,村上的文化专干、义务文保员、老乡等,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去感知、去见证文物与各自生命的真实联结。
倘若说野外实地调查工作需要良好的体能,那么室内的整理工作则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细心。为确保文物普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他们往往需要反复核对细节和数据,根据数据再绘图,画一处勾销一处,后期整理绘图工作坚决“不拖账”。
目前,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的实地调查已进行了3个多月,艺术设计专业的底子在这项工作中给予王茂莎很好的助力。文物点位置示意图和平面、立面示意图绘制,是每天内业工作的关键部分,从最开始20分钟到现在平均5分钟1张,也是工作不“欠账”的前提,3个月绘制了171张图纸,这是她美好的工作日志。
与此同时,在普查过程中遇到喜欢的造像,王茂莎也会进行一些创意速写、扁平风插画,这是她记住它们的一种方式,也希望成为传播它们的一种形式。
上一条: [ 大足民建会员黄德利助力养殖户科学养殖黑山羊 ] |
后一条: [ 无下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