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牟韦:种豆得“金” “链”动家乡

作者:程颖 张运    来源:开州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5-4-10

“天上的龙肉、瑶池的酒,要吃豆腐就往紫水走。”在开州区,这句顺口溜道出了“紫水豆干”的独特魅力。如今,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紫水豆干”,早已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全国餐桌。这背后,不得不提民建会员、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创始人牟韦。

2014年3月,在成都从事酒店管理多年的牟韦回到家乡,和老同学田仕艳一起创办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这样好的家乡传统美食和工艺不该因山高路远而被埋没。”说起创业初衷,牟韦介绍说,紫水乡位于开州区北部大山深处,当地的老品种黄豆——田坎豆,因其独特的气候和水土环境有别于市面上的同类品种,质地细腻、豆香味浓郁,是制作当地特色“紫水豆腐”“紫水豆干”的主要原料,在当地种植历史悠久。

同年10月,公司建成并投产,成为当时全区唯一通过QS食品安全认证的豆制品加工企业。但很快,牟韦遇到第一个难题——“田坎豆”供应不足。“当时村里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大部分土地无人耕种。”为提高黄豆产量,牟韦与种粮大户合作,租赁荒芜土地建黄豆基地,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展土地整治,实行“菜+豆”轮作。如今,紫水乡建成2000多亩黄豆基地,年产300余吨。

黄豆产量提升了,下一步就是如何实现“紫水豆腐”产量。制作“紫水豆腐”共11道工序,其中点浆、卤制等工序依赖人工把控,与制作者的经验密不可分。经过调研、试验,向非遗传承人“取经”,最终牟韦决定采用智能生产与传统工艺相结合的方式,选豆、煮浆等依靠现代化机器完成。点浆、卤制等工序由人工参与,在实现紫水豆腐量产的同时将非遗制作技艺传承下去。

“以前一个熟手一天最多加工25公斤黄豆,现在公司一天能加工5吨。”牟韦自豪地说,公司现有6条生产线,为9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年劳务支出约600万元。“我每月能拿3000多元工资,干得越好就能拿得越多。在家门口工作,既不耽误照看小孩,比外出务工方便多了。”在公司务工的新华村村民陈太芝感触颇多。值得一提的是,凭借突出贡献,2019年,牟韦荣获“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嘉奖。

产量提升了,产品也得推陈出新。牟韦介绍,公司以打造“紫水豆干”品牌为依托,不断开发新品种,开发了豆腐、薄皮干、香干等40多个品种的产品,为传统紫水豆腐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年产值3000万元,荣获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

为进一步提升“紫水豆干”的知名度和销量,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采取线上线下融合营销的策略,积极参与山东、四川、湖北等地各类展销会,借助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年直播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同时,在开州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该公司依托“双晒”活动,“紫水豆干”被列为“消费者喜爱旅游商品”,远销全国各地;依托“开州金厨带精品”行动,“紫水豆干”的知名度和销量更是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紫水豆干”被纳入开州旅游商品体系,在各旅游景点展厅展出,拓展了销路和知名度。

从深山作坊到全国餐桌,“紫水豆干”走向了更加广阔的世界,也带动了家乡的发展。“我将继续努力提升产品质量,把‘紫水豆干’打造成全国餐饮市场的精品。”牟韦充满信心地说道。


上一条: [ 会员李承洪: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一碟小菜 ]
后一条: [ 黔江民建会员参赛作品入选2024年图书馆员“行走阅读”微视频风采展示名单 ]

[打印]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