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州会员冉光莲:以乡愁为笔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作者:应凤林 来源:万州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5-5-29
在长江三峡的黛青群峰间,175米水位线勾勒出万州独特的湖城轮廓。当城市化浪潮席卷大地,有人拼命逃离乡村,也有人选择逆流而上。万州民建会员冉光莲,这位在城市商海摸爬滚打20年的企业家,用双脚丈量城乡之间的距离,将萦绕心头的乡愁化作振兴故土的磅礴力量。从破败老宅到网红民宿,从荒芜橘林到富民产业,她的故事,正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生动的注脚。
乡愁作引:游子归乡点燃振兴火种
初夏的阳光洒在万州滨江路上,冉光莲驾驶的小车轻快穿梭在树影间。30分钟车程后,车停在铺垭江边的“橘颂人家”前,徽派建筑的白墙黑瓦与金黄橘林相映成趣。谁能想到,五年前这里还是断壁残垣的老宅。
1979年,冉光莲出生在铺垭村的土坯房里。初中毕业后,她带着对城市的向往走进万州城区,从副食批发到建材经营,再到成立装饰公司,7300多个日夜的奋斗让她在城市站稳脚跟。然而,每当看到父母趴在阳台眺望江水下游、念叨老家古红桔时,那份无法言说的乡愁便在她心底翻涌。
2019年的春天成为转折点。当冉光莲陪父母回到老家,父亲望着摇摇欲坠的老宅老泪纵横:“我们回老家,再没有一个歇脚的地儿了。”这句话像重锤敲击着她的心。与此同时,时任大周镇党委书记王智勇的邀约更点燃了她的热情:“大周镇正推进旅游兴镇,欢迎回家创业!”
站在十里滨江长廊上,冉光莲的记忆被唤醒:500年树龄的黄葛树下,鸟巢里斑鸠与麻雀和睦栖息;里牌溪的浅滩上,她和伙伴们摸鱼捉蟹;老街赶场时,自己帮父亲叫卖土特产的稚嫩童声犹在耳畔。“为什么不能让乡愁也‘住’下来?”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成型。
匠心筑梦:老宅新生打造文旅地标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冉光莲从屈原《九章·橘颂》中汲取灵感,将民宿命名为“橘颂人家”。她不仅复原了徽派建筑的马头墙、雕花窗,更把老宅拆下的青瓦嵌入新墙,让历史与现代在民宿中对话。
庭院里,三角梅、玉兰等花木四季飘香;客房内,老粗布床单与智能设备相得益彰。
冉光莲深知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她以民宿为支点,构建起“民宿+农产+文旅”的立体发展模式:民宿食材全部采用村民种植的天然农产品,带动当地蔬果销售;策划活动,从橘花节到江泳挑战赛,吸引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带动经济发展,百姓增收。
“没想到我种了一辈子菜,现在成了民宿的‘明星食材’!”村民们笑着说。在冉光莲的带动下,周边20余户村民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村里成立旅游合作社统一培训服务标准,提供民宿服务员、农产品代购等60多个就业岗位。
情怀致远:城乡融合绘就振兴蓝图
那年秋天,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镜头对准了铺垭美景。直播画面中,冉光莲带领游泳队跃入碧波,红嘴鸥掠过水面,桨板运动员划出绚丽水花,岸边中山杉的金黄倒影随波荡漾。这场精心策划的“水上秀”,让铺垭村一夜之间成为网红打卡地。
如今站在橘林观景台上,冉光莲望着江面货轮与岸边民宿交相辉映的景象感慨万千:“城乡本不该有隔阂,就像长江水终将汇入大海。”她正计划扩建橘颂文化园,打造集采摘体验、非遗展示、科普教育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
从游子到归人,从乡愁到振兴,冉光莲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民建会员的社会责任。在她的努力下,“橘颂人家”不仅是安放乡愁的港湾,更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打印]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