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工作寻亮点 小切口处讲故事
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今天在这里,十分荣幸也十分惶恐。在写好新闻的道路上,我正处于学习、探索阶段,感谢市委会给予的鼓励与肯定,让我有机会与大家交流一些经历与体会。有什么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新闻体裁分为新闻报道类、新闻评论类和新闻副刊类,其中新闻报道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调查报告、新闻公报等。在我们民建宣传中,大家经常写的是消息和通讯。撰写消息,对于大家来说,应该是得心应手。消息有固定的格式,报道事实比较单一,平常支部开会、调研、组织开展各类活动等,我们就用消息来实现快速报道。
除了这些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在我们民建工作中,还有很多有亮点、有成果的工作可以写成通讯进行宣传报道,比如渝中区四支部坚持8年走进巴南区圣灯山看望慰问留守儿童,渝北区龙塔支部以参政议政为根和魂推动支部建设等,这些都是可挖掘、可宣传的。但是,我们经常面临的难题就是:找不到新闻点、不知道如何写。
如何找到新闻点?常见的新闻点包括:首次、第一个、坚持多年的事情、有突出成果的事情、反常的事情等等。我们还可以尝试一下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亮点。民建有什么新闻,都是发生在民建宣传工作者身边的事件,或耳濡目染或亲身参与,对一些新闻事实是有深刻体会和全面了解的。然而有时候就是太了解,觉得太平常,所以没有发现亮点。比如提案工作,提案工作是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每年都在提交提案,如何发现提案工作的亮点呢?2020年底我要写一篇民建市委会提案工作的稿件,面对发过来的提案工作总结,我也是一头雾水、十分迷茫。深入了解情况后,发现“六步法”的提案工作机制和立足经济界别打造提案品牌这两个点,是与其他党派不同的提案工作亮点,于是我着手写出了《提案“六步法” 提交新答卷——民建重庆市委会促进提案工作制度化、高效化、品牌化》这篇稿子,发表在我们报纸上的头版。
发现新闻点,除了要善于观察、及时发现支部工作及优秀会员的闪光点,还可以主动制造新闻点,策划新闻,也可以多与对口联系的记者沟通交流,或许会在交流中迸发出灵感。发现新闻点,我们也可以在学习中找准方向。在我们报社每周一次的编前会上,我们都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这样的学习,对我们记者来说作用很大,我们可以了解基本政策和中心工作,可以掌握最近的宣传重点,从而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点;也可以学习最新的提法,避免在写稿时用词不准确。学习,还可以是多看其他媒体、其他支部的报道,说不定在浏览这些新闻时,也可以找到我们宣传的方向。
发现了新闻点后,如何写呢?我相信,不管媒介呈现方式如何变化,好新闻就是要讲好故事。如果没有故事,会沦为材料的复印机,稿子读起来干巴巴,没有画面感和现场感,全是知识点,没有记忆点。如果全是故事,没有逻辑统摄和结构铺排,又显得松松垮垮,沦为叙事的流水账。
如何写好故事?不妨从“小”入手,寻找“小切口”,挖掘“小细节”。如果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的灵魂,那么细节就是新闻的血肉。新闻中的细节,不是对真实世界毫无保留地呈现,太过琐碎容易散,不容易聚焦;粗枝大叶容易虚,看不清样貌;要做到“细而又节”,多余的事不写,多余的话不说。要讲的故事和要说的话,都是为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服务。比如,我在写《十年助学路 悠悠民建情——民建重庆市委会“思源教育移民计划”十年记》中,我以黔江区冯家中学里书声琅琅的画面,仅60个字,引出了对“思源教育移民计划”的总体介绍,以受助学生代表郑泥泞的故事,引出了民建市委会所做的具体工作。这样下来,整篇文章就显得有点有面,有细节有故事,也让读者更好理解我们民建市委会所做的大量工作。
好故事要写出画面感。很多时候,我们在讲故事时,习惯用谁谁谁说等套路性表达,虽然有人有事有场景,看似在讲故事,但缺乏画面感,没有感染力,自然让读者难以共情。生动并不意味着要多用形容词,恰恰相反,要少用形容词,多用动词和比喻,更能呈现画面。写报道要见人见事,抓人的新闻,用故事说话,但是抓人不是抓壮丁,见人见事不是要人多势众,有时候在报道中可以看到受访对象有十多位,生怕错过了谁的故事,但是眼花缭乱过后,有印象的没有几个。对于我们记者来说,采访的时候是不断做加法,但写稿的时候,只能不断做减法,我们在选择故事的时候,要选择有代表性、更能打动人心的。比如我们在写乡村振兴的故事时,就可以通过一个人、一件事、一个产业等的变化,让读者能实实在在感受到民建人所做的事情。
讲好重庆民建故事,展示重庆民建形象,我还有很多需要向各位前辈学习的地方,希望各位前辈多指导、多帮助,谢谢大家!
上一条: [ 悠悠清溪 ] |
后一条: [ 回家——一个民建会员寻找组织的历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