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宸:央行和人民币的命名者(下)

作者:赵宾    来源:北碚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2-12-5

今年12月1日是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成立74周年纪念日。央行首任行长、中共党员、民建会员南汉宸是央行和人民币的命名者。他在央行行长的岗位.上工作了六年,为中国人民金融事业作出贡献。发行第二套人民币时,南汉宸请央行职员马文蔚题写人民币票面汉字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

 

首套人民币上是董必武的柳体楷书

194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主任的南汉宸,到西柏坡请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书写“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中华民国三十七年”字样及人民币的票额数字。

起初董必武推辞说:“我的字不太好,最好还是请林老他们(指林伯渠、吴玉章、徐特立)来写。”在南汉宸的再三请求下,董必武才答应下来。董必武的字写满一整张纸,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圆、角、分”、“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佰、仟、万”、“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及纪年等文字。字为柳体楷书,端庄秀丽,美观大方。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其中的贰字有两种写法,一是“贰”、―个是“貮”,南汉宸说,此两种写法通用。因此,人民币上的贰字,有的用“贰”,有的用“貮”。

于是,第一套人民币62种不同版别中,除东北银行印制的1000元券外,其余61种“中国人民银行”均为董必武所书。

当时,华北财经办事处按照国际惯例,拟在票面上印毛泽东的像,毛泽东不同意,说:“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现在我是党的主席,而不是政府的主席,因此票子上不能印我的像,将来再说吧!”

1952年,南汉宸着手筹划第二套人民币的发行,法定单位为“元”, 辅币单位为“角”“分”。

一次,南汉宸在中南海开会时当面请示毛泽东:“您现在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了,在第二版人民币的票子上可以印上您的像了吧?”

毛泽东说:“政府主席嘛是当上了,但当上主席还是不能印。因为进城前,我们在七届二中全会上作的决议,禁止用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城市名、街道名和建筑物的名字,所以当上政府主席也不能印了。”

第二套人民币票面由总行里的书法高手书写

为对于票面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字是继续沿用董必武写的楷书,还是另请他人来写,南汉宸难以定夺。南汉宸和印刷局局长王文焕一起去到周恩来总理的办公室,想听一听周总理的意见。周恩来对他俩说:“钞票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马虎不得。”

于是,南汉宸想到了人民银行总行写得一手好字的职员马文蔚先生。1950年的一天,南汉宸把马文蔚请到自己的办公室,拿出一支毛笔让马文蔚鉴赏。马文蔚说:“这是一支宫廷御笔!”南汉宸说:“好眼力,写几个字看看。”马文蔚迟疑了一下说:“这笔不如我那支笔好写。”南汉宸就说:“那就回去拿,今天我要跟你比一比,咱俩的字谁进步得快。”

马文蔚到自己的办公室拿出了自己平时练字的毛笔,回到南汉宸办公室,只见南汉宸正在把天蓝色的虎皮宣纸剪成四方小块,对马文蔚说:“我说写甚你就写甚。”马文蔚笑笑,没说什么,他感到南汉宸行长今天有点特别,不过马文蔚也没多想。两个人就拉开架势写了起来。

南汉宸说道,先写一个“中”。马文蔚就在宣纸上写一个“中”。再写一个“国”,就写一个“国”。之后,“人”“民”“银”“行”“元”“角”“分”等十九个字逐一写出。

写完了,南汉宸说:“你的字越来越具个性了,不过还没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然后说:“不行不行,还得写一遍。”两个人又很轻松地把那几个汉字逐一写一遍,并再一次选择,又把不满意的字重写了一遍。

南汉宸说:“文蔚,选几个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吧!”马文蔚谦虚地说:“瞎写着玩,选什么呀!?”见马文蔚一副释然的样子,南汉宸也没再说什么。

之后,这六个字便出现在了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上。这就成了南汉宸重用贤人题写“中国人民银行”票面六个字的佳话。

195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汉字简化表,但是人们熟知的人民币上的票面汉字“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的“国”和“银”从繁体字改为简化字,却是在1980年,第4套人民币准备发行的时候。

当时总行决定把“中国人民银行”的繁体“國”改为简化的“国”、“銀”简化为“银”,曾给居住在阳曲县(今属太原市)的马文蔚去函,再次约请马文蔚重写简体的“国”和“银”。当时马文蔚已是80高龄,又有哮喘病,握笔已不稳,马文蔚未能再写这两个简体汉字。

于是,印钞厂的专家经过细心临摹马文蔚的笔体,临仿了简体的“国”和“银”,即沿用至今人民币票面上的简体版“中国人民银行”。

(原载2022年11月30日和12月1日《中国新闻报》“同舟纪事”)


上一条: [ 南汉宸:央行和人民币的命名者(上) ]
后一条: [ 孙起孟:推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入宪 ]

[打印]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