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梅医生
王医生醒来的第一句话是:“我能行,还能继续坚持工作。”
迷迷糊糊中,她的眼前,总是浮现出医院栅栏旁边的那几丛梅花,闻到飘过来一阵一阵沁人心脾的馨香。还有,家里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老娘;还有,居家线上读书的孩子;还有,远在他乡援助建设的老公;还有,民建支部布置给她的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文章等等所有的这些,就在王医生的脑海里翻腾。
王医生是区人民医院科主任,是一个拼了命做事的人。
有一位优雅的诗人,茶瓶盖子一般厚的眼镜片,遮挡不住他偷偷塞给王医生一幅卷轴时候的害羞表情。
同事们闹哄哄地打开卷轴,标题是《赞梅》:
梅花美,却把美留给了洁白无瑕的天地;
梅花香,却又有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辛;
梅花俏,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梅花,傲雪斗霜、不怕困难、谦虚乐观。
您以一抹余红换来春满天地。
那以后,大家喜欢称呼她:“赞梅医生”。
新冠病毒疫情祸害我们,已经三个年头了,这一轮却更加迅猛疯狂。
这座城市,是名满天下的火炉。农历壬寅年(虎年),偏偏又遇上六十多年不遇的长时间连晴高温,别说森林燃起了大火,就连人也被烤得滋滋冒油。四十多度的高温,还得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带着“尿不湿”。这是什么滋味?不能用语言来形容。
骄阳下,核酸检测点。赞梅医生和她的“大白”战友们,不断地重复着抽棉签、探口腔、折棉签、放混管、抹消毒水这几个机械动作。因为做的时间太长,手臂酸痛肿胀,手腕明显有些颤抖。
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湿透,头上冒出豆大的汗珠,防护面罩上已经有几条涓涓的细流。但是,他们的目光依然坚毅,仍然有条不紊地重复着那几个规定动作,就如一台电能充足的机器人。
无论多么充足的电能,总是有耗尽的时候。王医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短暂“停机”的。她不是机器人,而是有血有肉有心有情的普通人。由于长时间做机械化动作,累得腰酸背痛,她们的脸和手早已被扭曲得不像样了。
这座特大城市的各区,陆续采取了封控措施,王医生他们的团队,也是有家不能回,“驻守”在医院。
为了避开高温时段,王医生他们很早就得起床,去采样点做准备,等待居民来采样。这样连轴转,睡不好觉,没有周末和节假日。为了追阳,二十四小时接任务,人走哪里手机抱到哪里。在卫生间都捏着手机,不敢丝毫懈怠,生怕接漏信息。
从前年,到去年;从去年,到今年;从春天,到夏天;从夏天,到冬天……又到冬天了,老梅树又生出花苞了。它在料峭的寒风中默默地孕育、生长、开放,独自悄悄地展示自己的风采。它所经历的苦痛,只有它自己知道,也不必向人述说。
梅花,不因错过繁花似锦的春天而懊恼,不因没有蝴蝶伴舞的孤独而沮丧。梅花把春天留给了别人,而将这难以忍受的苦寒留给了自己。
在同事们的急救下,王医生苏醒过来。围在她身边的同事,这才舒了口气。大家劝她去休息,但王医生说,刚才这阵就是休息,就像睡了一觉,现在体力已经恢复,完全可以继续坚持工作。
排队测核酸的长蛇阵,从这头看不到那头,不断有人离开,不断有人进来。一直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等候的队伍里,每一百个人中,有九十九个低头在看手机。
在距离采样点十多人的地方,有个满头银发的老爷爷,手牵着同样也是满头银发的老伴,颤颤巍巍地随着队伍移动。老爷爷看上去还算硬朗,但老婆婆每迈出一动,都显得很吃力。不知是绊到了什么,或者终于体力不支,老伴踉跄一下摔倒在地。老伴因个子较矮,又明显的肥胖,摔得并不算重。老爷爷可惨了。因他在老婆婆前面,猝不及防,又因他身材较高,猛然一下被老伴拉倒,一头磕在人行道花坛的梭角上,顿时鲜血迸流,压在老婆婆身上。
这突然发生的事故,引起了队伍的骚动。
维护秩序的志愿者冲了过来,赶紧招呼:“不要动,不要动!老年人摔不得。”
被老大爷压在身下的老婆婆气喘吁吁地求救:“我喘不过气来了,请帮忙把他弄开。”
紧急赶过来的志愿者,有的帮助挪动老大爷,有的拨打120急救电话。
一个志愿者问老婆婆:“老人家多大年纪了?”
老婆婆回答:“我八十三,他八十八。”
另一志愿者说:“老年人可以不排队,直接到前面做核酸。”
老婆婆说:“大家都在排队,我们不好意思插队。”
排队的一个中年人,显然对做核酸检测有了怨气,气冲冲地说:“天天做核酸,就像三顿饭。不做不放心,做了更担心,不晓得哪次就成了‘羊儿’(阳性)。”
排队的一个青年人,看见有人发牢骚,也接着诉苦:“我遭关了二十多天,记不清做了多少次核酸。娃娃上不了学,我上不了班。付不起房贷和车贷,硬是核酸越做越心酸。”
排队的一个准老年男性,说话瓮声瓮气的,跟着凑热闹,说:“天天测核酸,牯到查,到处都要验绿码,烦死了!”
排队的一个准老年女性,看模样已经进入了广场舞行列,有盐有味地说:“做核酸,有钱赚噻,故意把阴的整成阳的,绿的整成红的,北京、上海、石家庄,都发现测核酸的乱整,发国难财。”
这个人后边那一个,看样子是一路来的,也随声附和:“做核酸好哟!医生一天五百块,志愿者一天两百块。”
一个志愿者忍不住解释说:“非常时期,疫情形势严峻,请各位保持好一米距离,不要乱说。我们的待遇,每天只是盒饭。医生、护士,就是那点呆工资,不是每天五百。我们大家都不容易,只盼疫情早点过去。”
从远郊的县人民医院调来支援的护士小乐,协助王医生采样,看这场面有点乱,提起小喇叭,大声与群众沟通:“现在疫情到了非常严重的时候,请大家保持冷静,保持好安全距离。我们是区人民医院的核酸检测队,不是社会上传言的那种昧良心公司。为了抗疫,我们医护人员始终都冲在第一线。我们团队的赞梅医生刚才累得昏过去了,这才醒过来,请大家支持理解我们!”
小乐说到动情处,眼眶里充满了略带咸味的液体。
正在这艰难的当头,120救护车的笛声由远而近地响过来了。在场的志愿者,协助120救护车上的医护人员,送走了摔倒的老大爷、老婆婆。
赞梅医生又开始了她的机器人一样的核酸采样。
王医生是民建会员,她明白自己的政治定位。我们民建是中国共产党的忠实可靠的朋友、战友、助手。在这疫情防控最吃劲最艰难的时候,我们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人命关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是最为重要的理念和原则。
可是,王医生毕竟是医生啊。当人们视病毒为毒蛇猛兽,谈病毒色变的时候,她知道病毒就是病毒。新冠性病毒感染,就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只能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去战胜它,只能对症治疗,只能发烧就退烧,疼痛就止痛,咳嗽就止咳。人类社会未来的最大挑战就是这三项:病毒、饥饿、战争。
病毒是不能彻底消灭的,人类要学会与病毒和谐共生。我们只能把病毒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我们只能把病毒的危害控制在医疗卫生系统的能力能够承受,我们只能把病毒的危害控制在人民的生命和健康能够承受,我们只能把病毒的危害控制在经济的发展能够承受,我们只能把病毒的危害控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
这一天的劳累结束了,这一天的机械动作停止了。累倒又苏醒,苏醒又工作,工作又累倒的王医生,又有点迷迷糊糊地了。
手机不断有收到微信的“嘟嘟”提示音。呵呵,2020年结缘的一位新冠康复者发来的微信:赞梅医生,允许我还是习惯这样称呼您吧!您如同南山梅花那顽强不屈的精神最令我赞叹。这三年为了人民,从防疫政策到各级政府的管控,从医务人员到广大志愿者的巨大奉献,从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到每一位民众的默默坚守……衷心感谢共产党和各界人士!衷心感谢医务人员和广大志愿者!衷心感谢您和科室……
王医生,赞梅,她是医生。人们常说,医者仁心。病友的信任,鞭策着她在不停拷问自己,拷问自己的良心:
十一月十一日,老百姓称为“光棍节”这天,中央不是发布了优化疫情防控的《二十条》吗?在一些重大政策措施上,不是有了明确具体的规定了吗?
怎么,还在大规模、大面积地检测核酸?还在大兴土木修建方舱医院?还不按单元、按楼栋封闭隔离?还在阻断交通、还到处都是隔离板?还在实施“静默”管理?
这是怎么了?这是谁之错?最近在网上发现一个名词,叫“脑雾”,王医生怀疑自己似乎“中了招”,感觉脑子有些迷迷糊糊,像笼罩了一层迷雾。
有一碗“鸡汤”中说,狮子低着头,不是在认错,而是在看脚下的路;狮子昂着头,不是骄傲,而是在看天上的太阳和云彩。
王医生在这样的拷问中,在一天又一天的机器人一样的拼命中,煎熬着,过了一天又一天,足足过了十多天。
终于,阴云散去,阳光从云层中投射下来。
啊!中国这三年,真是,不容易!在病毒毒性最强之时,我们控制住了其蔓延,并率先恢复了正常生产,正常生活;当病毒毒性真正减弱、但传播方式发生变化时,我们又因时而动、适时放开。控与防的拿捏充分考虑了实际,既最大限度保护了公众身体健康安全,又最大可能保护生产、生活、经济安全。
赞梅医生长长舒了一口气,释然了。
上一条: [ 团结奋斗 认真履职 ] |
后一条: [ 归侨陈乃昌:追随周恩来的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