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澜、黄炎培、孙起孟的廉洁家风

作者:赵宾    来源:北碚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3-1-31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诤友挚友,很多爱国民主人士无论出身名门还是身居要职,都以俭为美、清廉自守,从细节处感受前辈们的高洁品行。“欲治其国,先齐其家”,张澜、黄炎培、孙起孟这三位党外先贤严于律己、言传身教的家风家训故事,令人难以忘怀。

张澜:以“四勉一戒”律己

“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位于重庆的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曾向参观者发送印有上述语句的小书笺,这是民盟主要创始人、被誉为“川北圣人”的张澜于1942年写下的“四勉一戒”座右铭。那一年,张澜 70 岁。

开国大典前,周恩来特意给张澜拨了一笔服装费,张澜婉言谢绝:“国家的钱,即人民的钱,我怎么可以用来做了长袍穿在自己身上?”开国大典上,身为国家副主席的张澜仍然穿着旧布长衫。随后,毛泽东吩咐给张澜送去一身呢制中山装和大衣,方便他在出席国务、国事活动时穿。但张澜始终把这套新衣放在箱子里,去世后由家人还给了国家。

经周恩来批准,从 1950年起,由国家给几位党外知名人士每月增发 200 元特别经费,张澜推辞说:“我已是国家一级干部了,不能再增加国家的负担。”组织上只好将这笔特别经费按月存入银行。张澜病逝后,也由家人全部归还给了国家。

张澜向来公私分明,从不搞特殊化,不允许家人沾他的光。政府配给他的小汽车,除他因公外出使用之外,家里的人,即使是年迈的张夫人外出,也不使用,而是乘坐公共汽车。

张澜曾这样教育子女:“儿孙自有儿孙福,你们要到艰苦的环境中去锻炼,只有尝过苦,才知努力奋斗,才能为人民服务,也才能创造自己的前途!”

1955 年 2 月,张澜在北京去世,邓颖超去看望张澜的夫人。当看到张澜家里唯一一口衣箱中都是补了补丁的衣服和袜子时,邓颖超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黄炎培 :“十二句”箴言作家训

黄炎培是民盟、民建和中华职教社的主要创始人,他是杰出的教育家,自己的子女个个成才。其中,四子黄大能是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

黄大能初中就读于上海的沪江大学附属中学,该校学生多为富家子弟,黄大能难免受到一些影响。黄炎培察觉后,果断将儿子转到位于陆家浜贫民区的中华职业学校。对此,黄炎培解释说:“我们黄家可不能培养出一个贵族子弟来。”

1936 年,黄大能赴英留学前,黄炎培将平生坚守的座右铭稍作增改并手书留赠:

理必求真,事必求是;

言必守信,行必踏实。

事闲勿荒,事繁勿慌;

有言必信,无欲则刚。

和若春风,肃若秋霜;

取象于钱,外圆内方。

第一句是教育儿子追求真理,凡事首先要探求其内在的客观规律;说话要讲信用,做事应踏踏实实。

第二句是告诫孩子,要警策自己勤奋用功,切莫荒疏了学业;繁忙的时候易生急躁情绪,一定要冷静沉着,切忌慌忙。另外,说话算数才能取信于人,没有私欲才会变得刚正。

最后一句意味深长。黄炎培希望儿子接人待物时和蔼可亲,但在原则是非问题上应爱憎分明。结句用古代钱币外圆内方的形状比喻,是希望儿子外表随和,内里严正,养成谦虚谨慎的作风,不要锋芒毕露,盛气凌人。

孙起孟:坚持“三不”原则

“第一是爱国。第二是爱党,爱中国共产党。第三是爱会。第四是爱学。”1995年 8 月,民建主要创始人之一孙起孟写下《爱国·爱党·爱会·爱学》一文,把民建老一辈身上的精神财富概括为“四爱”精神,他认为这是使民建能够建功立业与时俱进的精神动力,并身体力行把“四爱”精神融入了工作生活中。

1939 年夏天,孙起孟向周恩来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鼓励他服从革命需要,并以“党外的布尔什维克”

相勉。1950 年 1 月,孙起孟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当看到民众有困难时,孙起孟总会慷慨解囊。每次他从报纸上看到哪里受了灾,都会积极带头捐款。2008 年汶川大地震,孙起孟首先捐款 2 万元人民币,后来又捐款 3 万元,并说:“上次是捐款,这次是交纳特别党费。”这些举动都体现了一位革命干部的爱国爱民之心。

孙起孟一生奉行“责在人先、利居众后”。生活中,他坚持“三不”原则:不收礼、不吃请、不祝寿。外出考察时,他总是轻车简从,甚至“罢宴”不接受吃请。他一直保持简朴作风,对自己要求严格,很多同志去看望他,不管送

什么都会被他拒绝,哪怕是一盒月饼他都不收。

在孙起孟晚年担任秘书的郭粟曾回忆自己亲历的两件事。一是孙起孟住院时赶上过生日,刘延东去看孙老,没有带花篮和果篮,只送上了一支玫瑰花。告别时,孙老说:“我这人你看了,你的花我也看了,带回去吧。”

“孙老不过生日”这件事,熟悉他的领导都知道。有新调任的领导不知此事,以过生日名义送来东西,孙起孟一律让退回。郭粟曾问:这样是否有点不近人情?孙老说:当领导的,会有人以各种理由来送礼,劳民伤财,所以我不过生日。

郭粟回忆的另一件事是,组织上曾给孙起孟配了一台电脑,郭粟教他打字,孙老敲击键盘打出了爱人名字“王之慧”三字。因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孙起孟后来就没有再用电脑了。但在病榻上,孙老坚持用废纸写书法,并用毛笔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2015 年,笔者在民建中央举办的“孙起孟生平事迹”展览上看到,孙老生前用国务院的小便笺记事,便笺两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文字,可见他对节约纸张的用心。

2017 年,笔者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孙起孟家里看到,孙老生前使用的床铺、桌椅和书柜等家具,多是上世纪 50 年代初政协机关配置、60 年代折价卖给个人的老式木家具,坏了修,修了用,孙起孟都舍不得丢掉,一直使用着。

(原载2023年1月16日《中国新闻报》“同舟纪事”)


上一条: [ 2023年的第一场雪,你来了 ]
后一条: [ 癸卯春节感怀 ]

[打印]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