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敬:靠5头牛起家的“牛奶大王”

作者:赵宾    来源:北碚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3-12-12

现在重庆人熟悉的天友乳业,其前身是由民建先贤陈叔敬(1906—1996年)于上世纪30年代初创办的“重庆牛奶场”。作为重庆本土第一家牛奶场,其创办之初只有5头牛,但在陈叔敬兄弟俩的努力下,其一步步发展壮大,陈书敬也因此被称为“牛奶大王”。

创业之初:善用营销 打开市场

陈叔敬的父亲陈丽生擅长经商,曾从学徒做到重庆四大盐商之一“天锡生”掌柜,并任天福丝厂经理、川盐银行经理、四川丝业公司和华西兴业公司董事。受父亲影响,陈叔敬也颇有经商头脑。

1928年,陈叔敬到北京就读燕京大学国文系。学校附近有一家“模范牛奶场”, 是由一名清华毕业的留美学生所办,生意兴旺。陈叔敬观察发现,办牛奶场的好处颇多:首先,不会树大招风,惹人注目;其次,当时很多拥有资金的人大都热衷于经营商业、金融业,对办牛奶场兴趣索然,竞争不激烈;第三,乳牛繁殖由一生二,二生三……过几年便可翻番,资产也随之递增。由此,陈叔敬认定办牛奶场前景广阔,于是开始着手进行创办牛奶场的一系列筹备工作。

1930年初,陈叔敬和陈敦川兄弟俩集资2万银元,筹办重庆牛奶场。他们选定重庆沙坪坝嘉陵江边的土塆作为养牛场址,派人到上海畜殖公司学习养奶牛技术,并从上海购买荷兰纯种公牛1头、纯种乳牛4头,暂借挤奶工1名,一同回到重庆。

1931年4月,奶牛开始产奶。5月1日,“重庆牛奶场”正式开业,陈叔敬任经理,陈敦川任场长。当时,牛奶场的工作人员总共只有五六个人,个个身兼数职,负责从饲养奶牛、挤奶到销售的一系列工作。

当时,重庆市民并无喝牛奶的习惯,陈叔敬四处推销打开市场。陈叔敬之子陈为樑曾回忆父亲“到处找亲戚朋友中比较有影响力的人来推销牛奶,让他们尝试着饮用”。对方碍于情面,成了第一批订户。

陈叔敬还把自己在大学所学的知识用在营销上。他引用《魏书·王琚传》中“常饮羊奶,色如处子”,宣传牛奶营养丰富,更是美容极品。另外,“重庆牛奶场”的牛奶经消毒后用玻璃罐装瓶,用蜡纸加火漆封口,卫生美观。而且无论订户住在哪里,一律送奶上门,还向订户赠送一朵康乃馨。1938年,陈叔敬在民生路第二门市部安装霓虹灯,“鲜牛奶”三个大字闪烁夺目,成为重庆最早出现的霓虹灯广告之一。通过种种新颖的营销手段,“重庆牛奶场”逐渐在当地市场站稳脚跟。

1936年,陈氏兄弟先后引进洋奶牛5头、土黄牛近100头,繁殖杂交奶牛,并联系农户喂养,由牛奶场包购。短短数年,牛奶产量大增。

抗战时期:联合国货 抵制日货

“九一八”事变后,日货肆意倾销,陈叔敬感到十分愤慨,他与捷江轮船公司经理童少生、中国银行重庆分行经理张嘉铸共同发起成立“中华国货介绍所”,并任董事兼经理。该介绍所专门推介、销售国货,以此来抵制日货。由于经营有方,多家国货厂商的产品在川渝地区迅速扩大市场。鉴于介绍所的成绩,1933年,“中国国货公司”在上海成立,次年成立“国货介绍所全国联合办事处”(简称“国货联办处”)。到1935年,国货联办处在11个城市成立了“中国国货公司”。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上百万人涌向陪都,给“重庆牛奶场”带来大量订户,连冠生园这样的大食品厂也来下订单。陈叔敬抓紧时机,接连新增5个分场,饲养大小奶牛逾300头,产奶量连年增加。同时,他高薪聘请专家开发新产品,“荷花牌”奶粉、“大丽牌”纸包黄油、纸包冰激凌、黄油制作的糕点,以及工业、医药需要的乳酪素等畅销一时。

陈叔敬还利用空隙场地,以牛粪作肥料,种植良种广柑,用“重庆种植园”商标名,将广柑远销外地。另用“中国食品加工公司”商标名,将涪陵榨菜远销香港等地,甚至出口泰国。这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销规模,在当时首屈一指。

当时,陈叔敬在陪都政商两界都是红人。据陈为樑回忆,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邀请陈叔敬任“民食供应处”副处长一职,负责给内迁机关单位发粮食。不过,当时“重庆牛奶场”没有国民党党支部、青红帮、三青团组织,反而是“七君子”等进步人士多次到牛奶场给职工演讲。另外,在陈为樑记忆中,文艺界的进步人士冰心、白杨都是家中常客。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7月,“重庆牛奶场”参加公私合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陈叔敬也在胡子昂邀请下,进入重庆市工商联工作,后来还担任了重庆市政协副主席。

经历抗战洗礼、公私合营、改革开放后股份制改革,昔日的“重庆牛奶场”逐渐发展成为大型国有乳品提供商,成为重庆市民熟知的乳业品牌。

陈叔敬晚年曾如此总结自己的一生:第一,尽管做过牛奶场、银行、制革、柑橘和榨菜出口生意,但自己的产业都是“小芝麻”;第二,“做有钱人不容易,做个出名的有钱人更不容易”。他的财富观是“物故相累,财为尤胜”,其子女无人从商。他还曾教育儿子“八项注意”,包括“要勤奋,专心致志”“要态度和蔼,忍耐性强”“坚守信用,说话算话”等。

1996年9月,陈叔敬逝世,享年91岁。生前曾立下“不向遗体告别,不悼念”等 “七不”遗嘱,骨灰撒入长江,胸怀天下,海纳百川。

作者系民建中央理论研究委员会委员,本文刊载于2023-12-06 《中国新闻报》


上一条: [ 致敬不变的初心 记录伟大的时代 ]
后一条: [ 不忘多党合作初心 做新时代合格党外年轻干部——参加党外年轻干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培训班有感 ]

[打印]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