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巴山夜雨”

作者:任猛    来源:北碚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4-4-15

在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百花盛开的阳春三月,每当晚上看到或听到窗外那如丝如缕、淅零淅留的蒙蒙细雨,悄无声息地滋润大地,默默无闻地驱散喧哗,心中就有一种特别空灵、特别湿润、特别爽洁的感觉,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富有诗情画意的“巴山夜雨”。有时,甚至想穿越到晚唐时代,与李商隐夜话“巴山夜雨”。

“巴山夜雨”之所以传颂古今、深入人心,主要源于晚唐诗人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公元851年,李商隐从徐州沿江北上赴梓州上任途中,曾游览奇峰耸立、风光旖旎的缙云山。夜幕降临后,那淅淅沥沥的夜雨、星星点点的渔火、雨打芭蕉的天籁,让李商隐思绪万千、辗转难眠,提笔写下了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绝句:“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其实,诗中的“巴山”并非人们想象中的大巴山,而是位于重庆北碚嘉陵江畔的缙云山。缙云山古时称巴山,据南宋祝穆的《方舆胜览》记载:“巴山,在巴县西南百二十里,其山高耸,上有白水,相传黄帝于此山合神丹。”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记载:“缙云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其山高耸,多林木,下有温泉,分东西流。《方舆胜览》即谓之巴山矣。”因此山常年白云缭绕,似雾非雾,似烟非烟,早晚霞云姹紫嫣红,古人称“赤多白少为缙”,故得名缙云山。又传轩辕黄帝在此炼丹,丹成之时有非红非紫之云出现,遂名缙云。

缙云山占地面积76平方公里,海拔350-951米,古代属巴国腹地。其地势险要,风景秀丽,毗邻渝州,庙宇众多,素有“北有缙云、南有石笋”之美誉。自南北朝以来,缙云山就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名胜,历来皆为文人墨客游历吟诵之地。唐代诗人陈玉白、王维、杜甫、李商隐等,北宋宰相丁谓、理学家周敦颐,南宋状元冯时行,清康熙大学士张鹏翮,以及抗战时期的黄炎培、梁漱溟、林森、冯玉祥、老舍、田汉、夏衍等社会名流,均在此留下过佳作。现为国家自然保护区,4A级风景名胜区,“缙岭云霞”更是“巴渝十二景”之一。

“夜雨”,一般是指晚上八点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点之前所下的雨。就全国而言,四川盆地夜雨最多,其他地方的夜雨频次、夜雨量及影响范围都不如四川盆地。而四川盆地的夜雨又以北碚与峨眉山最为典型。据《十万个为什么》介绍:“根据气象观测统计,四川盆地的北碚(在重庆北面),平均一年中夜雨占全年降雨次数的61%,春季尤多,夜雨占70%。”每年的春、秋季节,北碚基本上都是阴雨霏霏,绵延不断,夜间更甚。据《重庆市北碚区志》等相关资料显示,北碚的夜雨量及天数,高于巴蜀各地,因而久负盛名。

北碚夜雨较多的原因,主要是北碚位于四川盆地之内,而在其周边大山较多,又形成了一个小盆地。由于空气潮湿,天空多云,云层遮住了部分太阳辐射,白天云层之下气温不易升高,对流难以生成。到了夜间,云层吸收地面释放辐射的热量,再以逆辐射方式把热量传到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使夜间云下气温不致过低。因云层上面辐射散热,夜间温度降低较快,导致云层上冷下暖的温差明显。下层暖湿空气逐渐上升,把水蒸气带到上层冷却凝结,使云层加厚。与此同时,云中对流扰动增强,云中水滴不断变大,当水滴增大到上升气流难以托住之时,就出现了降雨现象,从而产生了夜雨。

综上所述,“巴山夜雨”真正起源于北碚,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而闻名。只不过四川盆地夜雨较多,大巴山脉又位于四川、陕西、湖北三省交界地区,东西绵延500多公里,是为千里巴山,又简称巴山。所以,现在“巴山夜雨”通常泛指夜雨较多的西南山地。但部分本地人仍然将“巴山夜雨”视为北碚正宗,有人曾作联:山城雾,雾茫茫,茫茫晨雾锁寒江;巴山雨,雨绵绵,绵绵夜雨润温泉。

缙云山作为一座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承的名山,不但见证了北碚几千年的岁月沧桑和历史变迁,而且记录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跨越的伟大发展历程。尤其是近年来,北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对缙云山进行了全方位、全维度的重点保护和生态修复,更是焕发了无穷生机与活力。

目前,缙云山植被丰茂,翠竹成林,古木参天,生机盎然;庙、寺、塔、亭隐约可见,峰、寨、洞、壁气象万千。登高远眺,云浪滔滔;文物点缀,古意悠悠。可谓“山如碧玉水如黛,云在青天月在松”,已成为北碚和重庆的一张名片。其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而“巴山夜雨”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象,也必将传承久远、万古不衰。


上一条: [ 参观中国民主建国会成立旧址陈列馆心得 ]
后一条: [ 调研乡村振兴示范村——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有感 ]

[打印]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