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仰山:豫丰里历史钩沉

作者:赵宾    来源:北碚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5-6-11

在重庆沙坪坝区土湾街道新生村社区,有一片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建筑群——豫丰里,这是1938年抗战内迁重庆豫丰纱厂专为管理层和高级职员修建的别墅区。豫丰里记忆着抗战期间豫丰纱厂在总经理潘仰山的主持下,为保证军需民用,坚持生产支持抗战的轶事。2020年4月,豫丰里建筑群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历史建筑”。

战火中的豫丰纱厂

1918年,“棉纱大王”穆藕初在郑州创办豫丰纱厂,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棉纺织厂之一,与当时的湖北裕华纱厂、沙市纱厂、申新第四纺织厂并称中国四大纱厂。1922年,穆藕初旗下纱锭占全国21%,年产棉纱量全国领先。

1938年2月14日,正值正月十五元宵节,侵华日军对郑州进行轰炸,酿成“郑州惨案”。据国民政府行政院救济总署河南分署不完全统计,从1938年2月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军机共轰炸郑州174次,导致工厂、企业被毁严重,无法进行正常生产。

1938年2月,豫丰纱厂奉国民政府令迁移。4月,拆机装箱迁移,先将纱机5.6万锭、布机200余台,以及发电机、锅炉机件等9000余吨主要机器设备拆卸,经卢作孚民生轮船公司运抵汉口,继而运存沙市、宜昌,迁至重庆。土湾,因嘉陵江流经此地长期冲刷泥沙淤积而得名。豫丰纱厂在沙坪坝土湾“租、购土地326亩,在山上建厂房”,取名豫丰纺织公司重庆纱厂,潘仰山担任总经理。于此,修建了大量的厂房和宿舍,名为豫丰里。

潘仰山组织豫丰纱厂历尽千辛万苦迁到重庆,经过艰苦奋斗,建厂装机复工,本想大干一场,用自己的产品支援前方抗战,然而却遭到日寇敌机多次狂轰滥炸。1939年至1941年间,豫丰纱厂遭遇日机13次轰炸。豫丰纱厂第一次被炸毁房屋96间,之后又接连被炸,损失锭子5000余件。工人机器严重损失,无法正常生产。

为了减少损失,1940年9月,豫丰纱厂疏散纱机1.5万锭,在合川东津沱购地600亩修建厂房,新建豫丰和记纱厂合川支厂,1941年5月投入生产。合川支厂汇聚2500余名纺织工人,使用当时英国出产的世界最先进的纺织机器。

1942年,国民政府实行花纱布管制,豫丰纱厂的发展很艰难。1943年8月实行全面管制,厂家所需原料由花纱布管制局配给所出成品全数上缴,再由花纱布管制局核定工缴,并照工缴的20%付给厂方加工费,权作利润。豫丰纱厂在生产规模、原料、利润等方面均大受限制,处境更加艰难,自1943年起生产停滞下来,至1945年生产一落千丈,各厂在挣扎中图存。

由于实行花纱布管制政策,纱厂深受束缚,1943年至1945年,虽然锭子设备在增长,但产量却在减少,最后出现大落之势。豫丰厂被限产后,渝厂月出棉纱536件,合川厂月出棉纱986件,到9月在又减产50%的情况下,减开单班,纱锭运转时数也减一半。

在豫丰纱厂的管理经营中,潘仰山发挥重要的领导作用。他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加强内部管理,确保了豫丰纱厂在抗战期间的正常运转和生产发展。在1948年豫丰纱厂为争取多发年终红奖的罢工事件中,潘仰山作为厂方代表出席劳资评断会,最终在工人代表的据理力争和压力下,做出让步,提高工人的红奖数额,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工厂的稳定。

豫丰纱厂是民国时期的重要纺织企业,在抗战期间发挥巨大作用。潘仰山作为其主要管理者,在企业内迁、重建和经营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与周恩来的深切情谊

潘仰山与周恩来系南开中学同班同学,同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关系密切,日常往来频繁。1939年11月,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曾到豫丰纱厂参观。

1940年11月18日,邓颖超的母亲杨振德在重庆病逝。19日,周恩来、邓颖超夫妇在《新华日报》刊登讣告。潘仰山前往奠仪,并按习俗送去上礼金。20日,邓颖超在处理母亲丧事时,将礼金退还给潘仰山,并专门写信给潘仰山表达感谢和歉意:“仰山兄:承赠奠仪,殊深感谢!惟先母此次逝世,除花圈挽联外,余均不敢领,故仍将原款奉还,千祈原谅为幸。”

致力社会活动

1938年4月17日,迁川工厂联合会在重庆成立,潘仰山被推选为迁川工厂联合会理事、常务理事。他协助会员工厂的选址与建厂,申请减免各项税收,招雇和培训技工,举办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等,负责协调内迁工厂的相关事务。

1939年1月30日,重庆沙磁文化区自治委员会在重庆大学举行改组大会,潘仰山作为豫丰纱厂经理被推为沙磁文化区常委,与中共地下党员及左翼文化人士等共同参与沙磁文化区的创建工作,推动当地文化事业的发展,促进文化区的形成。

1940年春,为解决会员工厂技工缺乏问题,潘仰山等组织招募技工委员会,恳请经济部工矿调整处借经费,商请战时社会事业人才调剂协会协助办理,派员前往游击区招募技工,并争取政府拨款培训技工,以满足会员工厂的生产需求。

1940年,潘仰山与当时的重庆大学校长叶元龙、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等联名吁请将杨闇公烈士遗骸移葬,体现他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尊重以及对革命烈士的敬意。

《黄炎培日记》记载,1942年7月31日,潘仰山参加中国西南实业协会星五聚餐会,并被推为会员。此后,潘仰山多次参与聚餐会的活动,与其他工商界人士一起讨论经济问题、物价问题以及民族工业的发展。

豫丰里迎来“新生”

抗战胜利后,豫丰纱厂花纱布管制解除,纱厂缓慢复苏。1948年有较大发展,机箱11.7万吨,设备8000吨,年产棉纱69032件,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畅销西南地区,其产品线涵盖棉纺、毛纺、麻纺、丝纺、针织、色织、化纤、印染、服装、鞋帽、纺机等,规模和效益在重庆乃至全国纺织行业中名列前茅。

新中国成立后,豫丰里归于土湾街道新生村,重庆豫丰纱厂先后更名为“重庆纱厂”“西南610纺织染厂”。1964年,610纺织染厂“一分为三”为:重庆第一棉纺织厂、重庆第二棉纺织厂、重庆印染厂,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纺织工业基地。

(原载2025年6月5日《人民政协报》 第 11 版)


上一条: [ 长须为戟铸国魂——实业巨擘胡厥文的抗战十四载 ]
后一条: [ “钢铁大王”余铭钰与渝鑫钢铁厂 ]

[打印]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