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大王”余铭钰与渝鑫钢铁厂

作者:赵宾    来源:北碚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5-7-2

“没有重工业,便没有民族工业的基础,更谈不上国防工业,渝鑫钢铁厂为我民族工业打下了基础!”在重庆沙坪坝区土湾街道村史馆,陈列着一张1942年1月14日周恩来参观渝鑫钢铁厂题词的照片,记述着80年前余铭钰与渝鑫钢铁厂的历史钩沉,土湾至今留存着余铭钰与渝鑫钢铁厂的遗址。

渝鑫钢铁厂“谋重工业之发展”

余铭钰1916年于北京大学矿冶系毕业,他深感中国应有自身的冶炼业,依靠外来供应是“国家的大损失,亦是民族大危机”。1917年赴美国加州大学留学,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1919年7月回国后,历任黑龙江关都金矿机采工程师、江西安福煤矿工程师、安徽宣城煤矿工程师、云南大学教授、云南东大铜铅矿协理兼总工程师、广东省政府矿业顾问、上海南昶钢厂工程师等职,被称为“钢铁大王”。

1934年,余铭钰与方文年等人合资,在上海江浦路创办了大鑫钢铁厂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重型机器厂有限公司前身),余铭钰任经理兼总工程师,主要生产小钢锭、铸钢和铸铁件等,引进国外先进的电炉炼钢技术,并制造出中国第一台电弧炉,为多炼钢出好钢创造条件。大鑫钢铁厂引进国外先进的电炉炼钢技术并自制轧钢机,实现炼钢、炼铁、轧钢一体化生产,余铭钰成为当时中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家之一。

1937年七七事变后,大鑫钢铁厂引起日本人的注意,日军遂以利相诱,要求与之“提携合作”。余铭钰“自念抗战关系国家存亡,吾人不容置身事外,坐视民族之沦亡”,断然拒绝日军的要求。

“鉴于日侵略日见露骨,国势将酿成巨变”,大鑫钢铁厂面临生死存亡。

1937年8月,为保存工厂资产,余铭钰主动申请搬迁,率领职工将0.75吨电弧炉设备辗转数千里,经武汉运至重庆。余铭钰恐人地生疏,无法立足,“于是一方商洽运输,一面电询川中情形”,谋求与本地合作。大鑫钢铁厂运抵武汉的机件,由民生公司分5批于12月初运往重庆,并在民生公司江北堆栈成立临时工厂。

1938年4月在土湾勘定厂址,兴建厂屋。12月1日,民生公司派船务处经理郑璧成与上海大鑫钢铁厂代表余铭钰在汉口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大鑫钢铁钢铁厂渝厂,股本定为50万元,双方各投资25万元。大鑫钢铁厂以机器设备等折股金25万元,民生公司以运费7万元、现款18万元,将大鑫钢铁厂改为民生公司控股50%的渝鑫钢铁厂股份有限公司,卢作孚任董事长,余铭钰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卢作孚曾说,渝鑫“是迁川工厂开工最早的一个,主持的余铭钰君是一位工业上的大胆者。他不但炼钢,他也冶炼与钢铁有关的原料如硅铁和锰钢,也制造和炼钢有关的材料,如火砖和碳精。他做人不肯做的事,为自己造轧钢机,同时也为其他钢铁厂造轧钢机”。民生公司投资渝鑫钢铁厂,提出“既可炼钢铁翻砂,用以补本公司机器之不足,更可向外营业,用以谋四川重工业之发展”。

渝鑫钢铁厂下设9个分厂:石马乡机器厂、石马乡制片厂、聂家山炼铁厂、长寿炼铁厂、北碚江家沱炼钢分厂、深炭沟矿厂、童家溪煤矿厂、遵义锰矿厂、威远炼铁厂,有力地支援抗战。余铭钰还投资400万元,开办中国金属制片厂,成为渝鑫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的附属企业。

渝鑫钢铁厂的建立,为民生公司提供造船、修船所需的钢板和部件等原材料,弥补民生公司机器之不足,降低生产成本,保障民生公司航运业务的顺利开展。同时,渝鑫钢铁厂借助民生公司的资金、运输等优势,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其设备和规模在战时大后方的43家钢铁厂中均居前列。

余铭钰将他在美国留学期间学到的先进冶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运用到渝鑫钢铁厂的生产中,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他注重人才培养,担任重庆大学矿冶系主任,培养钢铁技术人才,还撰写《铸铁法炼钢》《炼钢炉简明计算》等专著多部,为战时的钢铁生产和人才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渝鑫钢铁厂是抗战时期的主要钢厂之一,拥有5吨平炉一座,1吨电炉两座,1吨贝司麦炉两座,3吨熔铁炉五座等,员工人数逾2000,每月生产灰口铁140吨,钢锭150吨,钢品100吨。1939年后,渝鑫钢铁厂转为民用产品为主,主要生产竹节钢、地轴钢及方、圆钢,还生产车床、油压机等设备。1942年,渝鑫钢铁厂的钢铁产品在迁川工厂出品展览会上引起中外人士的高度关注。1939年至1945年期间共炼钢5586吨,炼铁6057吨,增强了抗战大后方工业的实力,为抗战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持。

1943年,作为国民政府经济顾问的余铭钰,受经济部部长委派,到新疆协助创办钢铁厂。经踏勘迪化、阜康、伊犁等地后,撰写《旅新四旬之概见》,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1944年部分冶炼设备运抵工地,后工程被迫停止。

余铭钰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45年11月3日,余铭钰参加黄炎培和胡厥文在迁川工厂联合会座谈会,余铭钰等积极发表对当前时局的意见,参与发起筹备民主建国会。

抗战胜利后,余铭钰回到上海。1946年12月,出任上海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卓越的科学技能和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渝鑫钢铁厂并入重庆第三钢铁厂和重庆特殊钢厂,增强了钢铁工业的整体实力,促进重庆作为新中国重要钢铁工业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重工业部任命余铭钰被为钢铁局顾问,并派他到新疆参加钢铁工业的创建工作。

1952年,余铭钰任新疆八一钢铁总厂总工程师,凭借在转炉炼钢方面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独创性地将直筒型酸性转炉改造为涡鼓型碱性侧吹转炉,成功用于工业性生产,解决了八钢在转炉炼钢生产上将高磷生铁吹炼成合格钢的难题。1956年7月,余铭钰在重工业部在唐山召开的第一届转炉炼钢经验交流会上,发表《涡鼓型碱性侧吹转炉吹炼高磷生铁》学术论文,受到与会者的普遍重视和好评。会后,其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957年3月,余铭钰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举行的科技界座谈会上,就我国转炉炼钢作“关于转炉炼钢两建议”的发言,发言在《人民日报》发表。同年,余铭钰调往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担任一级工程师,从事冶金理论的研究,撰写《贝氏炉炼钢》《铸钢》2部,获国家发明奖1项。

1962年11月30日,余铭钰在北京去世。1966年3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为唐钢和八钢颁发余铭钰的《侧吹碱性转炉炼钢法发明证书》。

(原文载于《人民政协报》2025年06月26日 第 11 版)


上一条: [ 潘仰山:豫丰里历史钩沉 ]
后一条: [ 无下一篇 ]

[打印] [关闭]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