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是根治耕地撂荒的良方——民建巴南区委会开展耕地撂荒调研
“耕地撂荒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区委会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并开出‘药方’。”5月16日上午,民建市委会副主委、民建巴南区委会主委冯毅梅在巴南区姜家镇调研耕地撂荒情况时指出。
受农村青壮年进城和丘陵地区农业效益下降双重影响,农村土地撂荒面积有日益扩大趋势,尤其是丘陵地区的零星破碎地块因耕作条件较差,自种和流转皆困难重重,撂荒程度更为严重。民建区委会的调研旨在摸清撂荒底数,因地制宜提出破解撂荒建议,助力党中央“藏粮于地”战略落地落实。
“这块地较平整,面积也不小,为什么撂荒?”在姜家镇文石村,冯毅梅指着一块公路附近杂草丛生的耕地,问姜家镇负责人。“农民自己不愿种,但不成片流转也困难。但已经在着手解决。”据该负责人介绍,姜家镇较多土地属于“土夹石”且散、碎,农民自种收益差,流转也较困难。冯毅梅建议镇村两级主动协助农民和业主解决流转、耕作中的问题,尽快恢复种植,争取下一季就有收成。
“水源村和蔡家寺村基本没有撂荒。”姜家镇农服中心负责人说。据介绍,姜家镇着力发展以花青素含量较高的黑玉米、黑稻米,养殖黑猪为特色的“黑”产业。而且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果,耕作条件大幅度改善,以合作社形式发展的“黑”系列产业蓬勃发展,潜在的高收益提升了农民的种植意愿,遏制了耕地继续撂荒趋势。
“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要千方百计种好,种出效益,种出标杆,让农民看到农业的光明前景,发挥出治理撂荒的导向作用。”冯毅梅建议道。
“增加耕作收益可以遏制撂荒增量。”据姜家镇负责人介绍,姜家镇立足“黑”色特色农作物和产品,致力打造育种、种植、产品研发、食品加工、销售和提供农事体验服务等全产业链现代农业产业。而农民也在产业链中取得工资,参与合作社分红。耕作收益增加了,农民也舍不得耕地撂荒。
“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可以消化撂荒存量。”该负责人介绍说,随着产业规模扩大和产业链延伸,有更多的农民和土地加入到产业链中。专业合作社还引入了像重庆农科院、中化农业等研究机构和龙头企业,开展作物品种和衍生产品研发,种植过程监控和灾害预警、干预等,逐步实现产业智能化、数字化。并且,高标准农田的机械化作业让农民逐渐从“种地负担”转变“种地享受”,提高了农民种地积极性。
冯毅梅一行详细询问了各类“黑”作物种植面积、产量、销路,鲜品销售和粗、深加工比例,加工产品的研发情况和产品种类,以及产业发展促进撂荒地复耕复种的面积等。冯毅梅说:“产业治撂荒是一个好探索。”她同时建议,要先摸清已撂荒地的基本情况,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发展和布局产业,避免走弯路,挫伤农民复耕复种的积极性。
“产业发展、收益增加才是根治撂荒的良方。”冯毅梅认为,每撂荒一块土地,就意味着我们的“中国粮”少了一份保障,解决撂荒问题刻不容缓。她建议姜家镇继续深入探索产业治撂荒的途径,为国家解决耕地撂荒,为粮食安全战略贡献行之有效的基层经验。冯毅梅要求区委会继续开展调研,积累更多样本、数据和实例,提出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破解撂荒建议。
上一条: [ 民建江津大西门社区支部召开“如何高质量撰写社情民意”专题会 ] |
后一条: [ 民建江津区大西门社区支部调研“情景商业网红小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