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般皆为境 不忘初心始为真
历经千般皆为境 不忘初心始为真
2017年12月9日,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平面媒体中心发布的2017年度十大流行语中,“不忘初心”位列其一。从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首次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到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中明确指出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忘初心这个词已然成了各大媒体的宠儿。
其实这个初心,我们每个人都有,追溯古今,“初心”一词,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初心就是儒家的人之初性本善,就是道家返朴归真,就是佛家无分别心。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古人就有着众多的不忘初心的故事激励着现在的我们,当我们认真聆听记忆的声音时,总有一串串名字在天宇间回响……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发表演讲,在揭示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历史时指出:“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张骞之所以能在2100多年前完成“凿空之旅”的壮举,正是其身陷囹圄不忘初心、遭遇挫折不弃使命的精神支撑着他。
张骞首次出使西域被匈奴抓捕后,匈奴为劝降张骞,为其娶妻生子,希望随着生活环境改变和时间流逝,能够使张骞放弃出使使命。然而,张骞在身处匈奴长达十一年的情况下仍矢志不渝,心里始终装着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使命。没有动摇为汉朝通使大月氏的意志和决心。这样的初心不会为利益所动,亦不会被湮没在流淌的时间长河里,它纯洁透彻,不沾染一丝污秽。
700年后,另一位高僧同样以十七年西行求法,十九年呕心沥血翻译经文,再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他就是唐玄奘!玄奘西游,历时十七载,在过白龙堆因断水渴至昏迷,醒后依旧不改一路西行,绝不回头的誓言。在高昌国被国王许以国师之位,软硬兼施均无法改其西行求法之初心。在到达天竺,面对已被尘土掩埋至胸口的佛像,一片佛道衰败之景,他前往那烂陀寺学得真经的心迹依旧不改。当研读大法,深得精髓并得当地威望高僧挽留时,他依旧不贪图荣华富贵,坚持回国。哪怕回归之路还得四年,依旧艰辛。我们在西游记电视剧中有着这样非常熟悉的一段话,那就是每次唐僧介绍自己时,都讲这样的三句话: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看似简单的三句话,实则回答了很关键的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认清自己的身份,牢记自己的过去,清楚自己的道路,这种清醒与信念,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忘初心。它不因岁月的冲刷而斑驳;不因环境的改变而磨灭。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传世佳句,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经典,基本上,人们一提到西湖,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来。如此美妙的心境,让人们很难和苏轼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的事实相对应。
苏轼十岁时跟随母亲程夫人读到《范滂传》,程夫人讲述范滂不畏强权,为民牺牲。小苏轼大为感动,对母亲说,我将来要做范滂这样的人。十岁的苏轼立志向范滂学习,仁心爱民,从此之后的五十年里,无论如何失意,他都从未忘记十岁时发下的初心。被贬黄州,他救助弃婴,清除恶俗,救济一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之词;外放杭州,他治理西湖,建设苏堤,使其成为现在西湖十景中最有名的“苏提春晓”;被贬惠州,他推广农具,改革税制,大改农生,并悠然写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乐天之语;被贬海南,他教书育人,开化百姓,为民所仰,使得这块“蛮慌之地”开始“书声琅琅,弦声四起”。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他爱民惜民的痕迹。无论面对什么样的生活,相信人生,相信心底里始终珍藏那一份与生俱来的善良、真诚、博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翻过一页又一页。70多年前,为争取中国的光明前途,当时的中华职业教育社领导人黄炎培、迁川工厂联合会负责人胡厥文联系工商界和知识界的有识之士,于1945年12月16日在重庆白象街西南实业大厦创建了中国民主建国会。从此与中国共产党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携手同行完成民族复兴,成为民建人至死不渝的“初心”。七十二年来,一代代民建会员,为国家和民族的强大,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项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需要全国上下团结一心、携手同行。岁逾九秩,眺望百年。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会迸发出更加磅礴的力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历者、实践者、捍卫者。大道致远,砥砺前行!
上一条: [ 民建大足区委隆重举办“十九大精神”知识竞赛 ] |
后一条: [ 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