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一个民建会员寻找组织的历程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我叫王学友,民建会员,1992年9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千年伊始,暮春时节,受浙江一出口企业邀请,我来到宁波象山,担任宁波甬南针织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象山是个渔港,当地工业以出口针织服装为主,是国内针织服装出口主要生产基地之一。宁波甬南针织有限公司是当地比较著名的企业,年出口创汇四千多万元。
我在宁波干了十年,于2010 年回到重庆。回来后我一直在寻找民建老同志,想回归组织,可由于人事变化始终没有机会联系上。但每有机会,我总会说我是民建的,希望能碰到民建的同志。
时间又过去十二年。昨天,一个偶然机会,南岸作协周秘书长听到支部邓主委提到失联会员中我的名字时,立即回到,你提到的人名或许是作协的一位同志,于是电话联系核实,并迅速联系上了我。
中午,同志聚会,大家看到好不亲热,老同志双手紧握述说多年寻觅;新同志热情招呼好像曾经相识!见到老主委窦绪昌同志,虽已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头脑清醒;见到老同志段辉旭(上一届主委),有说不出的亲热,感叹相见不易;见到年富力强的新主委邓良勇更是觉得组织温暖,前途光明。大家都说欢迎回家!我也觉得终于回家了!说也奇怪,我联系上组织时,突然两小腿抽筋,想开车也走不动,有人笑说是回家激动了,我想也是吧!
见面第一印象,如今的会员老总多了,年轻人多了,戴眼镜的多了。老总多了说明民建对社会贡献大了;年轻人多了,说明这个组织活力增加了;戴眼镜的多了,说明这个组织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 ,参政议政能力提高了。当然不包括我这种戴老花眼镜的老朽哦!
其实,在浙江时,我也找过组织,但当地民建会员很少,找了几年才在一次县里科技人员大会上碰到一个民建的会员。据他说,整个县只有他一名会员,如果要过组织生活得去相隔一百多公里的宁波。
回想当年,我做针织服装时,曾经得到组织支持,一老同志(姓石)曾担保在基金会给我贷过两万元款;我研究机电一体化产品专利产品时,曾得到一黄姓同志引荐,见过当时的科委副主任,后来的副市长程饴举同志,得到过他的指导。
二十多年不见,民建和谐的氛围仍然没变,民建扎实的作风仍然没改,民建与时俱进的精神仍然充满活力。说起在沿海的工作经历,我有几句话要说。改革开放,沿海确实走在前列。以我做的针织服装行业为例,当内地还在拼价格,拼关系,做地摊货时,沿海早就在做国际贸易了。我工作的地方原来就是个小渔村,方圆不过三平方公里,但有四百多家针织服装企业。据说,中国针织服装出口四分之一产量就在这儿生产。这儿古代是一个流放地,就像水浒传里的,林冲被发配沧州一样,沧州就是流放地。但这儿的人就敢为天下先,本世纪初,就提出勇立潮头的口号,在国际上打拼了。
如今,廉颇老也,但头脑清醒,如民建组织或会员需要,本人可为会员企业撰文宣传产品,宣传企业;可为会员企业资料翻译提供帮助。回家了,有家真好!
上一条: [ 日常工作寻亮点 小切口处讲故事 ] |
后一条: [ 我们的二十年——献给巴南民建区委成立二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