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新理论,用好新方法,做出新贡献

作者:李玲    来源:南岸区    点击数:    更新时间: 2023-7-7

2023年6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的特征作出了“五个突出”的最新总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了“五个方面”最新的规律性认识,明确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为我们认识中华传统文化、阐释中华文化、发展中华文化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让我们能够在研究过程中牢牢把握历史主动和文化主动,从而为发展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五个突出”为研究阐释中华文明拓展了新理论新方法新视野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的概括,高屋建瓴,鞭辟入里,既是站在中国本位文化自信的立场对中国历史文化的高度提炼,还是站在文明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对中国文化特质的精准阐释,更是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任务,打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创造性归纳。学习这一新理论,要求我们在把握理解五个突出深刻内涵的基础上,要能够从理论回归事实,不断提高研究能力水平。

一是要运用新理论讲出新故事。习近平总书记的论断是对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的高度概括,作为一名文化研究者,就需要把这一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器,在“五个突出”的框架下,从区域文化特质挖掘和特定文化事象剖析的层面,小地方、大论题,在重庆文化阐释剖析过程中,讲好中华文化“五个突出”的故事。

二是要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议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文明互鉴的高度对中华文化的最新总结和归纳,为我们认识全球文明多样性提供了新方法和新思路。在中华文化“五个突出”概括的指引下,为重新认识全球文明格局、确立中国本位找到了新的叙事基点,为“以我为主”重写人类文明史、全球史找到了新的历史方位。

三是要拓展新视野产出新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的最新概括,既是高屋建瓴的理论总结,又是基于实证的方法创新,是在全球文明互鉴的宏大场景中,对中华文明特质的精准表述,为我们开展长时段、跨文明的比较研究拓展了新空间。“五个突出”为我们在地方性文化研究过程中突破自弹自唱的研究范式提供了新路径,将地方性文化样式纳入长时段、跨区域的全球文明多样性互鉴的场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比较,找到真正具有独特性的地方文化独有价值,从而产出达到国际对话水平的地方性文化研究话语,为中华文化在全球传统提供地方性文化语汇。

二、“第二个结合”为研究阐释中华文化明确了新方位新路径新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强调这个“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这一段“第二个结合”的最新总结和表述,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让我们找到了研究、阐释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新方位和新路径,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任务。要在自己的研究中突出体现“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力量和实践伟力,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实践不断彰显“第二个结合”的强大生命力,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创新发展。

一是要确立中华文化研究阐释的新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也就是说,在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故纸堆,更不能只限于传统问题意识,需要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的过程中,发掘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为创造中华文化新形态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要探寻中华文化研究阐释的新路径。要把党的创新理论全面引入到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中来,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底蕴,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更新,在学术范式、话语构建、成果产出等方面相互融合、相互激发、相互成就。

三是要担当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新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立足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党领导中国创新实践的主动性和新时代以来理论与实践创新的时代性,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更好担负起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上一条: [ 不忘初心永远跟党走 团结奋斗共绘同心圆——民建与重庆理工大学 ]
后一条: [ 民建渝北区委会召开理论研究工作培训会 ]

[打印] [关闭] [顶部]